阳春市简介阳春市介绍
地区资料阳春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,全市总面积4054.7平方公里。南北长104公里,东西宽91公里。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,漠阳江北南纵贯全市,为狭长的河谷盆地和小平原。辖15个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共309个村委会、28个居委会。阳春是国家地质公园、中国马水桔之乡、中国孔雀石之乡、中国春砂仁之乡、全国体育先进县、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(根雕雅石)之乡、广东省卫生城市、广东省双拥模范市。阳春市委、市政府带领全市百万人民正在全力打造一个文明富裕、风景优美的旅游城市。
中文名称:阳春
外文名称:Yang Chun
别名:春州
行政区类别:县级市
所属地区:中国华南
下辖地区:春城、合水、三甲等
政府驻地:春城街道
电话区号:0662
邮政区码:529600
地理位置:广东省西南部
面积:4054.7平方千米
人口:109.25万人(2008年)
方言:阳春话(白话)、涯话
气候条件:南亚热带季风气候
著名景点:广东花滩森林公园,南国第一洞府-凌霄岩,玉溪仙景,龙宫岩等
火车站:阳春火车站
车牌代码:粤Q
地区简介阳春,意取漠水之阳,四季如春。是祖国大陆最南端的喀斯特地貌地带,位于广东省西南部,地处云雾山脉,天露山脉的中段与河尾山的八甲大山之间,漠阳江中上游。地理坐标为东经111°16’27"至112°09’22",北纬21°50’36"至22°41’01"。 。全市总面积4054.7平方公里,南北长104公里,东西宽91公里,是广东省面积第二大的县(市),总人口109.25万,汉族人口居多,瑶、壮等少数民族约1万人。全市主要方言为粤语阳春话与客语涯话和粤语阳江话。辖15个镇和一个街道办事处,309个村委会。市政府驻地春城。
阳春市东连恩平市,东南与阳江市相接,西南与电白县相邻,西接信宜、高州市,西北与罗定市相连,北与云浮市、新兴县接壤,是连江门、茂名市,肇庆及五市、三县的纽带,战略地位十分重要。
阳春资源丰富。全市森林覆盖率59.2%,有650多种野生植物、100多种野生动物,其中有茶木鹃、猪血木等多种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。有近40种矿产,300多万千瓦水力发电蕴藏量,现已开发超过18万千瓦。
阳春是国家地质公园、中国马水桔之乡、中国孔雀石之乡、中国春砂仁之乡、全国体育先进县、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(根雕雅石)之乡、广东省卫生城市、广东省双拥模范市。阳春市委、市政府带领全市百万人民正在全力打造一个文明富裕、风景优美的旅游城市。
历史沿革清以前战国(前3世纪),阳春为百越地。 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年),秦兵第一次南征百越下岭南,置南海郡,阳春地属之。秦始皇三十三年(前214年),秦兵第二次南征百越,在岭南置南海郡、桂林郡、象郡,阳春地属桂林郡。
汉元鼎六年(前111年),为合浦郡高凉县地。三国吴赤乌元年(238年)置莫阳县,属高兴郡,为阳春地建县之始。
晋太康元年(280年),撤高兴郡,莫阳县属高凉郡。今阳春境北部为苍梧郡临允县地。
南朝宋元嘉年间,在原临允县南部(即今县境北部和西北部)分置龙潭县、甘东县,均属新宁郡。
南朝梁普通四年(523年),撤销莫阳县,改设阳春郡并置阳春县,这是以“阳春”名建县之始。阳春郡辖阳春、甘泉二县。
隋开皇十年(590年),撤销阳春郡,阳春县属高州;龙潭县改称铜陵县,分甘泉县置西城、流南二县,均属端州。大业二年(606年)复置高凉郡,阳春县属之;撤销西城、流南二县,并入铜陵县,属信安郡管辖。
唐武德四年(621年)置春州,州治在今阳春市区,并恢复流南县,春州领阳春、流南二县。同年又分春州置勤州(又称铜陵郡),从铜陵县分置富林县,勤州领铜陵、富林二县。春、勤二州隶属岭南道。武德五年(622年)恢复西城县,属春州;撤销勤州,将富林县并入铜陵县。不久,西城、流南二县并入阳春县。万岁通天二年(697年)恢复勤州,辖铜陵县。长安二年(702年)又撤勤州,铜陵县改属春州。
开元十八年(730年),复置勤州及富林县,勤州领铜陵、富林二县。天宝元年(742年),春州又称南陵郡,并析阳春县置罗水县属之;勤州又称云浮郡。乾元元年(758年),春州仍领阳春、罗水二县;勤州由富林徙治于铜陵,又称铜陵郡,领铜陵、富林二县。 五代(907-960年),属南汉,复置流南县,春州领阳春、罗水、流南三县;勤州领铜陵、富林二县。
宋开宝五年(972年)撤销春州,阳春、罗水、流南三县改属恩州。次年,复置春州,撤销勤州;并将富林县并入铜陵县,罗水、流南二县并入阳春县;春州领阳春、铜陵二县。大中祥符九年(1016年),撤销春州,阳春县改称新春县,属新州辖。天禧四年(1020年),再复春州,新春县复称阳春县,春州领阳春、铜陵二县。熙宁六年(1073年)废春州,把铜陵县并入阳春县,阳春县属南恩州。
元代沿宋制,阳春县仍属南恩州(至元十三年至十八年曾改称南恩路)。
明洪武二年(1369年)阳春县改属肇庆府。万历五年(1577年),从阳春县划出富林及西部山区并入东安县(1914年改称云浮县)。
清代沿明制,阳春县仍属肇庆府。
民国时期民国元年至13年(1912~1924年),阳春县属肇罗阳镇守使管辖。
民国14年,属广东省第七行政区专员公署管辖。
民国25年10月,改隶广东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。
民国27年1月,改属广东省第七行政区专员公署。
民国38年2月,改隶广东省第十行政区专员公署。
新中国时期1949年10月22日,阳春县解放,隶属粤中地区专员公署。
1950年7月,明代由阳春县划出并入东安县的西部山区,从云浮县划归阳春县。1952年5月,阳春县改属粤西行政区(因署治湛江,1956年改称为湛江专区、湛江地区)。
1958年11月至1961年3月,阳春县与阳江县合并为两阳县。
1961年3月,复设阳春县。
1983年9月,改属江门市管辖。
1988年1月,归阳江市管辖。
1994年5月5日,阳春撤县设市(县级),由阳江市代管。
行政规划2003年经广东省民政厅同意撤销山坪镇,并入三甲镇。调整后,三甲镇管辖原山坪镇和原三甲镇的行政区域范围。2004年经省人民政府同意,撤销春城镇,设立春城街道办事处,作为阳春市政府的派出机构。至此,阳春市管辖15个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,共309个村委会、28个居委会。。
交通状况阳春是珠三角与粤西的交通中枢,交通方便。贯穿境内105公里的三茂铁路通达汕头、深圳、广西、云南、重庆;已开通的罗阳铁路、阳阳铁路、省道S113线一级公路、阳阳高速以及即将开通的云阳高速和沿海高速公路、开阳高速公路、阳茂高速公路及相邻的325国道构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,从阳春到广州、珠海2个小时,到深圳、香港3个小时,阳春已融入珠三角经济发展2小时经济圈。
陆路,从市区至江门市236公里(公路里程,下同)至广州市266公里,至深圳市429公里,至湛江市246公里;
水路,从市区沿漠阳江南下经阳江市至北津港口入南海,航程85公里。与珠江三角洲、香港、澳门相邻,距阳江港口60公里。
经济发展全市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78.1亿元,同比增长17.1%,完成年计划的106%,人均生产总值完成19944元,同比增长15.9%,其中,第一产业47.3亿元,同比增长5.3 %;第二产业80.1亿元,同比增长25.2%;第三产业50.6亿元,同比增长14.2%。三大产业比重优化为26.6:45.0:28.4。
工业经济2010年,全市工业总产值预计为261.1亿元,同比增长31.6%,完成年计划的111.1%。
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。实施“工业富市”战略初见成效。兴建了站港、黎湖工业园,培育发展了康润家具有限公司、一片天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等13家超亿元工业企业,扶持引导宏大、宏信、凌霄泵业等重点企业实现增资扩产,成功地对丝厂、合水糖厂、电影公司、影剧院、市府招待所和医药、粮食系统等一批国有企业实施了产权改革。工业结构继续优化,建材、机电、钢铁、纺织、家具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,特钢、医药、彩印、电子加工等新兴产业不断壮大。全市已有1个产品获得“国家免检产品”称号、8个商标获“广东省著名商标”称号,1个产品获得“广东省名牌产品”称号,是我市创工业名牌最多最好时期。
对外经济对外经济取得新成效。五年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022万美元,其中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1458万美元,比上年增长42.9%。2005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10417万美元,比上年增长14.2%,外贸出口企业由“九五”期末的18家增至30家。五年累计外贸出口总额完成4.1亿美元。
农业和农村经济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,优质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取得新发展,水果、生猪、蚕桑、花卉、南药、木材、蔬菜等农产品产销两旺,委托广东省农科院编制的《阳春市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》已完成。打造农业品牌取得成效,荣获了“中国马水桔之乡”、“中国春砂仁之乡”、“中国猪苗之乡”、“中国蚕桑之乡”和“广东省林业生态县”称号,成功培育了优质有机荔枝,马水桔成为“广东省名牌产品”,一批农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产品质量认证。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,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到27家,带动农户5万户,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1.1%。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稳步发展,母猪存栏量、仔猪外销量连续5年在全省排名第一。成功地防控了高致病性禽流感。以马占相思等为主的经济林发展较快,全市林木蓄积量由2000年的793万立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993万立方米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得到加强,新建和改造了一批水利设施,全市106宗中小型水库和77公里堤围基本实现除险加固达标;灌溉6万亩农田、惠及10万农民的西山陂主干渠“三面光”工程正在加紧推进;“十五”期间开工的合水、潭水、春湾等农改项目基本完成,春湾—石望国家级土地整治项目获国土资源部和省的表扬。全市全面取消农业税,实现了农民税赋零负担。